全文长 2600 字华泰优配,阅读大约需要 4分钟
1969年,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菲利普·津巴多进行了一项心理学实验。他找来两辆一模一样的汽车,把其中的一辆停在加州的中产社区,而另一辆停在纽约典型的贫民区。停在贫民区的那辆汽车,摘掉了车牌,打开了顶棚,结果当天就被偷走了。而放在中产社区的那一辆,一个星期也无人理睬。后来用锤子把那辆车的玻璃敲了个大洞。结果仅仅过了几个小时它就不见了。以这项实验为基础,1982年犯罪学家威尔逊和凯琳联合提出了这个理论“破窗效应”。其核心观点是:如果一个环境中出现了轻微的失序行为(如破窗、涂鸦、垃圾堆积等)未被及时修复,会传递“这里无人管理”的信号,导致更多人效仿甚至升级破坏行为,最终引发更严重的混乱或犯罪行为。
任何一种不良现象的存在,都在传递着一种信息,这种信息会导致不良现象的无限扩展,同时必须高度警觉那些看起来是偶然的、个别的、轻微的“过错”。如果对这种行为不闻不问、熟视无睹、反应迟钝或纠正不力,就会纵容更多的人“去打破更多的窗户”就极有可能演变成“千里之堤,溃干蚁穴”的恶果。再通俗地说,“破窗效应”理论就是警告人们,面对最初的小问题不能有丝毫的大意和侥幸心理,哪怕最细微的错误如果不纠正不处理不彻底解决,那么就有可能导致巨大的损失和最终的失败。所谓的“勿以善小而不为,勿以恶小而为之”就是这个道理。
学校教育中更要警惕“破窗效应”造成的不良影响。学校就是立规矩定标杆,树模范学榜样的地方,更是教育人心向上向善塑造良好品德的圣地。如果一个学校的纪律松懈,学生就可能会不遵守校规校纪,就会严重影响全校学生学习的风气和氛围。长久之后,这个学校将会失去教育场所意义,将会成为一个“小混混”的制造基地。也许这话有点不合时宜,但是确有可能会发生。
那么怎么解决“破窗效应”带来的危害呢?学校教育可以从四个方面进行突破:
1
发现问题,及时处理解决
学校里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华泰优配,教育成果因为各自家庭的不同而良莠不齐,学生们有着这样或那样的不良习惯,比如小学阶段因孩子小,生活习惯不成熟,小学生乱涂乱画、随手丢垃圾等不文明习惯需要进一步培养。那么,在教学楼楼梯、走廊、教室墙壁上一旦出现一些涂鸦、干净整洁的运动场和会议报告厅地上若有垃圾出现,就要马上教育孩子这样是不正确的行为,同时要正面教育引导优美的卫生环境需要大家共同去营造,因孩子小不能处罚,但是一定要教育到位,促使孩子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。
在中学阶段,学生管理就需要常抓不懈而且是斗智斗勇的工作了。面对学生的违纪问题,必须让学生认识规则,敬畏纪律,一旦出现了违纪违规现象就要紧盯不放的快速处理。一方面要做正面的教育引导,同时还要进行处罚,就是清理掉那些乱七八糟的涂涂抹抹,恢复墙体的整洁;把抛洒垃圾的运动场和报告厅重新打扫干净,营造整洁有序使人舒心畅快的校园环境。更重要的还是不点名的通报批评,昭告全校师生对不文明行为实行“零容忍制度”,就是要补上“那一块被打坏的窗户”。
2
补齐制度漏洞
推行奖惩规则
良好的规章制度是确保工作顺利完成的前提抓手,把一切的行为规矩都集合在制度的框架内就能够实现“制度管人”“制度办事”,就能够实现一视同仁的公平公正原则。有了好的制度,还要加强监督管理,使规章制度能有效顺利的执行下去,为此就要有奖有罚,对于尊重规则的人员要实行鼓励奖励机制,促使继续努力维护制度的原则性;对于违反规则的人员就要实行惩罚机制,敦促纠正错误行为,保障工作和事情向着良好秩序可控范围之内发展。比如,打扫卫生检查评比制度、学生日常行为规范、学生仪容仪表规范、学生校规校纪等等,在某个阶段结束后,要大张旗鼓的表扬和批评,要旗鼓鲜明的奖励和处罚,让受表扬的人光荣,让落后的人认识到不足等等,这些都是从具体制度和奖惩机制方面约束大小过失行为,从源头方面防微杜渐,将不良风气和违规行为扼杀在萌芽状态,长治久安,防患于未然。
3
培养遵规守纪好习惯华泰优配
强化学生自律行为
从个体角度来说,每个人都应该增强遵守规章制度的自律意识,增强抵制不良行为诱惑的能力,不能因为周围有“破窗”现象就降低对自己的要求。同时,要培养责任感,对自己的行为负责,也要对周围环境和他人负责,积极维护良好的秩序和环境。所以,我们要有自己的主见,不能“人云亦云”,不能“随波逐流”,不能“跟风从众”,应该在符合自己正确“三观”的前提下做符合法规法纪的正确的事情。比如,在学校里,若有学生上课玩手机未被制止,可能会有更多学生跟风玩手机的现象出现。虽然学生明知这是不对的,但却认为“别人能做,我也可以做”,于是通过这种从众行为来逃避责任。其实在我们的课堂上有学生给老师“顶嘴”大多也是这个原因,“某某同学也是上课说话,你怎么不批评他呢”。就是这句话反映出学生认知程度低,没有自觉自律的能力。这也提醒学校要加强学生们遵守规章制度的宣传力度,不仅让学生知道为什么遵规守纪,还要知道怎么去遵规守纪,从学生个体自身的源头解决违规违纪现象的发生。
4
营造良好的环境
从身边开始
要消除破窗效应还需要营造良好的环境。这包括优化社会环境、校园环境和工作环境,让人们在一个良好的环境中生活和工作,从而减少不良行为的发生。比如,在干净整洁的校园环境里人们手上的垃圾就不会随意的抛洒、在严肃端庄的会议上人们就不可能大声喧哗、在和谐宽松气氛的课堂上人们就会专注听讲、身着华丽的服装就不会嘻嘻哈哈的打闹,这就是自身环境给人们带来的微妙心理暗示:要遵规守纪,不能显现自己的粗鲁行为。
历史上,“破窗效应”应用最经典的案例是美国纽约的城市治理。1990年前的美国纽约城市环境脏乱差,治安状况非常糟糕,犯罪率长年居高不下,尤其是纽约地铁,这里曾被人称为“全世界最危险的地方”。1994年警察局长布拉顿一改前任局长们的做法,将相当一部分精力投入到去改善最糟糕的纽约地铁的环境中去。他首先从地铁的车箱开始做起,把车箱弄得干净明亮,接下来站台也跟着干净了,随之阶梯也变得干净了,随后街道也变得干净了,然后社区也变得干净了,最后整个纽约变了样,整个城市变得非常整洁干净。再采取一些治安和行政手段之后的几年里,纽约无论从市容市貌、治安状况还是犯罪率,都是全美国乃至全世界治理的最好城市之一。
“破窗效应”在生活中比比皆是,我们既然透彻明白了它的起因、运行机制和危害性,那么去解决这个潜在的隐患也不是很难的事情了。只不过需要我们时刻警惕,不要大意,不要忽视就行了。生活中,你遇到了哪些“破窗效应”的事情呢,有什么感慨呢,欢迎评论区交流一下哦~
作者 | 李志欣,中学历史高级教师,单位系河南省长葛市第一初级中学
校长派投稿邮箱:xzpxzzk@163.com
来源丨知心情怀
编辑丨智库君
版权说明丨校长派尊重原创,版权为原作者所有,若侵权,我们会及时声明或删除。
我们在一起,可以成为改变的力量!
鼎合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